2024-05-30 23:09:41 | 百香果教育
地址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27号
中央民族大学(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简称“中央民大”,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区,南邻国家图书馆,北依中关村科技园,是国家民委、北京市和教育部共建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入选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1][2]
中央民族大学的前身是1941年9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民族学院。1951年6月,中央民族学院在北京正式成立,乌兰夫任首任院长。1978年被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11月,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1999年,学校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2004年成为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大学。[1]
截至2019年12月,学校占地面积为38万平方米,另规划新校区占地面积81万平方米,校园建筑面积59.2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20余万平方米,资产总值34亿元;设有1个学部、23个学院,66个本科专业;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教职工1843人,其中专任教师1125人;有全日制在校生16694人,其中本科生11332人,硕士、博士研究生5362人,少数民族预科生185人(本校)。[1]
学校官网
中文名
中央民族大学
外文名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MUC
简称
中央民大
创办时间
1951年
【百科高校甄选】
pick国内更多热门高校
进入专题
知名校友
铁木尔·达瓦买提
宋祖英
韩庚
吉杰
乌兰图雅
宋佳玲
快速
导航
办学条件学术研究文化传统学校领导知名校友
历史沿革
中央民族学院
中央民族大学前身是1941年9月在延安建立的民族学院。延安民族学院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从事民族工作的汉族干部为主要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1949年12月毛泽东根据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国家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共同纲领及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做出了培养大批少数民族干部的指示。
中央民族学院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北京建立一所新型大学——中央民族学院,抽调了一批当年在延安民族学院工作过的同志进行建院筹备工作。同年11月,周恩来总理主持政务院第60次政务会议,批准了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提出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和《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3]
1951年6月11日,中央民族学院正式开学。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朱德、政务院副总理董必武在开学典礼上做了重要讲话。
1950年6月至1951年底,学校的校址暂设在城内国子监,有教职工280多人,军政干部班、藏语文班两个训练班的学员260多人。
1952年至1966年5月,学校开始正规化办学并逐步发展成为一所文科高等学校。1952年,国家进行院、系调整时,把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东语系的部分专业和北京大学的前身燕京大学的社会学系,调整到中央民族学院,校址从国子监迁到了西郊白石桥附近。之后陆续建立了民语系、历史系、政治系、艺术系、汉语系、研究部、预科部等教学科研单位。中央民委参事室也并到中央民族学院。研究生教育始于上世纪50年代建校之初。[4]
其中中央民族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西南民族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 大连民族学院(即将更名为东北民族大学) 北方民族大学 为国家民委直属高校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中南民族大学 湖北
西北民族大学 甘肃
青海民族学院 青海
西南民族大学 四川
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
贵州民族学院 贵州 大连民族学院 辽宁
内蒙古民族大学 内蒙古
西藏民族学院 西藏百香果教育
湖北民族学院 湖北
北方民族大学 宁夏
百香果教育(https://www.bxgpmfgz.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民族大学是哪里的大学?的相关内容。
中南民族大学是直属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坐落于白云黄鹤的故乡——武汉南湖之滨。学校前身为中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1年,2002年3月更名为中南民族大学。
学校现有56个民族的全日制博士、硕士、本科、预科等各类学生27000余人,面向全国招生,在山西、内蒙古、江苏、河南、湖北、湖南、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甘肃、宁夏、新疆、河北、安徽、江西、重庆、四川和青海等省(区)进入本科一批招生,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超过60%。学校现有教师1392人,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工程人选75人、享受国务院和湖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9人、国家级和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28人、楚天学者23人、二级教授22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到51.94%。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较高、发展良好的师资队伍正逐步形成。
学校现有10大学科门类的84个本科专业;拥有民族学和中国语言文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24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个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授权学科覆盖了除军事学之外的其他全部12个学科门类,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校现有省部级一级重点学科9个,一级重点建设学科2个,二级重点学科4个;有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品牌专业,40门国家级、省级各类精品课程,13个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9个省部级科研机构(实验室、基地、中心),实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亿多元。
学校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民族学、化学、药学3个学科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2008年学校成为“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十二五”期间,学校承担国家级项目316项,其中国家自科基金169项,国家社科基金129项;承担横向课题379项,与企业签订技术合同244项。出版学术专著309部,获授权专利122项。发表各类论文5613篇,其中CSSCI论文1143篇(其中权威期刊论文90篇),SCI论文1041篇,EI论文1,112篇;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44项;2项研究成果获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26项调研报告被政府采纳。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笃信、好学、自然、宽和”的校训激励各族学生奋发图强、全面发展。60余年来,学校已累计培养了13万余名各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
2025-02-09 08:50:29
2024-05-13 20:53:26
2024-04-24 17:19:38
2024-09-27 19:04:41
2024-06-11 01:55:51
2024-04-24 06:02:16